“鐵水公空”多式聯運、“東西南北”四向聯通……10年,120個月,3600多個日夜,搭乘著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“東風”,重慶“向海而生”的開放模式,正在向“陸海共生”開放格局轉變,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沿著國際化大通道重新布局。
一條通道正變成若干條通道,不僅陸上通道在生長,海上通道也在相互連接;世界產業鏈正在重組,越來越多板塊、區域的產業鏈實現陸海連接。
今天,重慶向東,經長江黃金水道出海;向西,中歐班列輻射歐洲;向南,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東南亞全域;向北,“渝滿俄”班列直達俄羅斯……通“陸”聯“?!?,沖破蜀道難的困境,打開了內陸腹地對于開放前沿的無限想象。
陸、海、天、網“四位一體”互聯互通加速布局。110條國際航線,構筑通達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空中走廊;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,全國首條面向單一國家點對點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得以啟動運行,打造渝新合作信息高速路。
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沿線120個國家(地區)473個港口,中歐班列(渝新歐)聯通歐亞100多個節點城市,滬渝直達快線、渝甬班列等穩定開行……重慶成為全國唯一兼有“水、陸、空、生產服務、商貿服務”五類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。
輕關易道,通商寬農。積極融入“一帶一路”,指引了重慶“走出去”的方向,更開拓出一條撬動內陸開放的創新之路。重慶的經貿往來迎來新機遇。
中歐班列的開行,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商品可通達亞歐大陸,而西部陸海新通道,則打通了“一帶”與“一路”。汽車、醫藥、國際郵件中心等多個開放口岸如春筍般“冒出”,重慶加速從“通道經濟”向“產業經濟”轉型。
長安汽車、賽力斯等“重慶造”汽車,在南美、非洲、中東、東南亞,以及歐洲等國家,隨處可見,成為異國街頭一道靚麗的“中國智造”風景線。
重慶海關統計顯示,今年前8個月,重慶出口汽車23.2萬輛,同比增長23.2%,較三年前翻了一番。這些增量,大部分來自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。
持續壯大“芯屏器核網”全產業鏈,通過拓展中歐班列(渝新歐)、西部陸海新通道、長江黃金水道等國際物流大通道,重慶已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。
319家世界500強企業入渝;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進出口貿易額十年間年均增速9%。2022年,重慶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331.4億元人民幣。
“一箱到底”多式聯運模式,“一單制”模式,全國唯一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融資結算應用場景……重慶的探索沒有停止。
今年是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十周年,也是新重慶建設開局起步之年。開放大道,如何越走越寬廣?
織密重慶“無水港”網絡,打造聯動成渝、粵港澳等城市群物流通道,實施“百團千企”國際市場開拓計劃,打造節點城市伙伴網……重慶已繪就詳細“施工圖”。
積極全面融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開創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新局面,新重慶充滿新期待!